维纳·措恩教授,这位在互联网发展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德国科学家,曾在纪念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集会上发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讲。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跨越国度的传奇故事。
**历史的跨越: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的诞生**
20年前的9月20日,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出,跨越半个地球,抵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这封电子邮件,如同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大门,标志着中国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而推动这一历史时刻到来的,正是德国波茨坦大学哈首·普拉特那研究所的维纳·措恩教授。
**从1983年到1987年:中德合作的漫漫征程**
措恩教授回忆,与中国建立计算机连接的想法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那一年,中国从德国进口了19台西门子BS2000大型计算机。在西门子计算机中国用户首次研讨会上,中德双方就西方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然而,在筹备1985年秋召开的又一次研讨会的过程中,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却遇到了重重困难。措恩教授说:“在筹办1985年秋召开的又一次研讨会的过程中,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非常低效,而且常常有始无终,几乎使我们的项目濒临破产。”然而,中德科学家对建立计算机连接的愿望却在不断的挫折和坚持中变得越来越强烈。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的诞生**
1987年9月14日,两国科学家共同起草了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内容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20日,这封电子邮件穿越半个地球抵达德国。25日,中国媒体发表了相关报道,报道说,中国与世界1万所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这个连接通过北京与卡尔斯鲁厄的两台西门子计算机实现。权威人士把这一成果描述为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与世界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的技术突破。
**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从域名注册到全面互联互通**
1990年11月28日,中国注册了自己的国际顶级域名CN。从此,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唯一标识。最初,该域名服务器就架设在措恩所在的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直到1994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同年4月,中国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了全面互联互通。
**谦逊的功臣:措恩教授的传奇人生**
“我从来没有想过当时帮助中国进入国际互联网会使我成为一名重要人物。”64岁的措恩谦虚而诚恳地说。鉴于他对德国互联网建设的杰出贡献,措恩于2006年获得了德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联邦十字勋章。
这段跨越国度的传奇故事,不仅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起步与发展,更展现了中德两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厚友谊。维纳·措恩教授,这位默默奉献的功臣,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